听说有好吃的 Albert Heijn
六月中旬,用两周多时间,首次前往欧洲,游览了🇮🇹意大利、🇩🇪德意志、🇳🇱荷兰、🇧🇪比利时。
Albert Heijn
在这几个国家中,停留时间最长的国家是荷兰,综合体验最好的国家也是荷兰。荷兰最让我流连忘返的是:连锁超市 Albert Heijn。在荷兰的每一天,我都伴随着愉快的期待起床:今天要在 AH 选什么吃?一边思考着答案,一边完成洗漱,然后离开酒店,向 AH 走去。
AH 我喜欢的 points:
- 可颂,包括:AH Ham kaas croissant (火腿芝士馅可颂),AH Roomboter croissant chocolade praline(巧克力馅可颂)。AH 是天才开的吗?不然你们是怎么轻易解决【今天早餐吃什么?】这个世界三大难题之一的?没时间吃早餐?AH 可颂。没想好早餐吃什么? AH 可颂。心情不好?AH 可颂。心情很好,AH 可颂。只要 €1,大小刚刚好。
- AH Stroopwafels,荷兰华夫饼。对于 Stroopwafel 这个荷兰知名点心,其实没有必要买品牌货,或是专门去 food truck 买现烤的。在 AH 买自有品牌即可。 一包 8 片,€2,59,软硬恰到好处。曾经在美国 costco 买过 Stroopwafel,应该是运输储藏时间太久了,硬到即使放在热茶杯上,也无力回天。二者就像牛舌与树皮一般,后者吃不死人,但是知道荷兰本土版本是怎样的口感,相信今后都没办法吃储藏到变石头的美国劣质版。
- AH Roomboter appeltaart,苹果派。€4,79,不甜。我希望美国所有的蛋糕店都要明白一个真理:苹果派应该是美味而不甜的。
- AH trio sandwich bacon ei,鸡蛋培根三明治。在日本便利店常见的たまごサンド基础上再进一步,在 egg salad 中加入培根,为略显平淡的鸡蛋中加入额外的咸味与嚼劲。约 €4,一包装内有三份三角形的三明治,完全够一餐。有白面包、Multigrain(杂粮)、Whole Wheat(全麦)多种选择,为不同爱好者提供多样选择。
- AH roomboter amandeltongen, 杏仁饼干。有正常的杏仁香味。因为运输(?)的原因,每包饼干都有多片碎开,但是不影响食用。
- AH pinda koeken,花生饼干。有正常的花生口味。货架上的饼干并没有碎,但是最后一天买下带上飞机,下飞机发现还是碎了,依然不影响食用。
- Wilhelmina 威廉明娜女王薄荷糖。在荷兰的餐馆用餐后,部分店家会送上的圆形薄荷糖,与美国中餐馆的幸运饼干地位相当。薄荷的清爽能迅速消散进食中产生的疲倦感。如果说有什么零食能代表荷兰,相对于华夫饼、炸薯条、生鲱鱼,我个人会选 Wilhelmina 薄荷糖。
- AH 周末开门,晚上关门也晚。这在欧洲太重要了。
- 自助结账普及率高,每个店似乎只有最多一个的人工结账通道。
- 虽然看不懂荷兰语并不影响使用,但自助结账系统支持 Dutch 与 English 一键切换,为需要阅读文字的朋友提供便利。
- (似乎是近两年才可以的,)结账时可以直接使用美国发行的信用卡,用手表的 Apple Pay 结账。不再强求本地发行的 debit card。
AH 超市还有太多太多优点,我无法一一列举。
这些商品在美国找不到吗?也不全是。但这种离开酒店走路不到三分钟就有一个 AH,你知道进去不会失望的安心感,在美国是无处可寻的。
无论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对美国城市规划的反思、对混合用途社区的向往,还是近年“15分钟城市”的理念,皆在重新追求充满活力的城市。荷兰的人、汽车、自行车混合交通与配套的社区商铺,让我看到了反思 car brain 后,城市再生的可能性。以我个人的观察,荷兰路上的汽车、自行车、行人也并非完美地各得其所:汽车在超速、自行车不让行人、行人也会乱穿马路,但这依然比把城郊建成赛车道,让所有人赛车的美国更好。
我相信只有可步行的城市才能支撑默默无闻的社区 small business。small busiess 会开门、会关张、这才是一个社会正常的新陈代谢机制。美国的城市设计太依赖汽车,只会把所有人送到 shopping mall,而每一个shopping mall 全都是一样的美国连锁品牌。从 California 搬家到 Texas,逛的 shopping mall 里的牌子居然是一样的。这太无聊了,死气沉沉的城市。
AH 就像是一声赞叹:“啊哈!”城市是可以这样规划的。这样是可行的。
食
食物总是【高分信自己、低分信别人】。说完了大赞的 AH 超市,接下来讲的内容主要以批评、避雷为主。好评会略过。
🇮🇹意大利
托斯卡纳料理(Tuscan Cuisine)对肉的料理意外地出色,食肉爱好者狂喜,不论是餐馆还是 street food,意大利的肉料理都超过预期。
但是,
Rome 的 agrodolce (, ):这是旅途中最寡味的一餐:什么菜没什么味,松露面尝不出松露酱味道、牛排没牛肉味,就差气泡水没水味了。害得我以为自己得了 covid,结果一测还是阴性。这次用餐的前后两餐都风味十足,只能怀疑因为经济不好,这家老板不让厨子放一滴调料。
Vatican City 的 Old Bridge Gelateria (, ):这家店之所以有很多评价,莫不是地段好、离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近的缘故?Gelato 冰淇淋,无论在美国还是意大利,我都吃过很多不错的店铺。这家排队的店铺 Gelato 并无过人之处,只感觉不过如此。
Firenze 的 All’antico Vinaio(有多家分店,推荐去人少的,远离车站、景区的分店)。Panini sandwich 店,招牌的 La Tricolore 与 La Parasiso 绝赞:不同的生火腿配上开心果酱,快乐一口一口在口腔中爆炸。La Boss,火腿还在,酱料改为松露酱配上大量蔬菜,也值得一啖。但是小红书上推荐的 La Inferno,说是更适合中国宝宝的口味,实际上从原料是:烤猪肉、茄子、辣酱,就已经输了。一口咬下只有辣酱掩盖了其他食材的平淡。明明其他的口味这么好吃,单推 La Inferno,莫不是老干妈入了脑?
🇩🇪德意志
德意志的食物……在这次旅途中倒数第一。
倒不是德国没有食物可以吃,而是期待越大、失望越大。德国著名的食物已经融入世界饮食:法兰克福香肠 Frankfurter Würstchen 有个世界著名的名字叫 hot dog。白啤酒 Hefeweizen 不仅在美国买得到,大麦啤酒这一系在中国也成就了青岛啤酒。德国酸菜 Sauerkraut 是我最爱的 Reuben sandwich 的重要材料。
但是,其他的德国食物呢?
- 猪肘。不管它油炸、水煮、炙烤,肘子就是肘子,不会变成牛排。吃几口就差不多了。而且,猪肘子也不是德国人天天吃的食物吧。
- Apfelwein,苹果酒。酒不像酒,果汁不像果汁,像一种酿酒失败的产物。如果追求果汁与酒的完美搭配,我宁愿喝 ほろよい。
另外由于 Düsseldorf 在网络上火爆,怀着对日韩食物的喜爱。我去 Düsseldorf 的 Little Tokyo 尝试了几家日韩餐厅,结果难吃到大跌眼镜:
- ヤバセ Yabase(, ):这是整个旅途中吃的最差的一餐。食物难吃且 overpriced。Sushi 居然在鱼生与醋饭之间默认加了Wasabi,wtf?鳗鱼饭是不是烤的,而是蒸的,掀开饭盒居然看到蒸制导致的水汽凝结在鳗鱼上。他们甚至不打算加点儿蒲烧酱来掩盖这一做法。what’s your problem? 默认酱油过咸,正常酱油居然还要加钱。店员听不懂日语,不论点菜结账都要用英语。结账时注意到是旅途中吃得较贵的一餐。到底是什么样的冤大头才会喜欢吃这家?
- 요기 YoGi(, ):韩餐。进门的一刻就感觉气氛不太对了。因为韩美关系比较好,而且韩国人 92 年在 LA 一战成名,美国至今都有很多非常优秀的韩餐饭店、韩国超市、韩国食材供应链。我进店就感觉气氛不太多,似乎更像德国酒馆。简单点了炸鸡、锅物。从上小菜的时候就感觉不对了。韩国菜的特征是什么?用最多的不锈钢盘子,装最少的咸菜。正常韩餐店来八小碟 Kkakdugi、kimchi、土豆泥、鱼饼、腌韭菜、Japchae什么的是再正常不过了,并且可以无限续小菜。这家餐馆上了三碟小菜……。这家店的炸鸡完全是毁韩国炸鸡招牌,任何一家在美国开的韩式炸鸡店都好过这家店。锅物毫无特色,不辣又没入味。吃了毫无印象的一餐。这样的店结账后发现还有人排队。Düsseldorf的饮食是有多匮乏?
döner kebab 好到我愿意连续吃上一周。上次吃到这么美味的 döner 还是在 NYC 的土耳其餐厅。现片下来的烤肉,脆皮中带着焦香,蔬菜与酱料令单纯的肉夹馍口味更丰富,加肉一份 €7 绝对吃到撑。döner 很好,但这与德国食物有什么关系呢?好像上海米其林推荐选出来的都是粤菜餐厅。
🇳🇱荷兰
在荷兰没吃到难吃的食物。
一是主动避雷。像 Hollandse Nieuwe 这种食物,我心理上无法接受,那我就不吃。并没有说这个食物不好吃,只是明明荷兰有这么多好吃的 street food:Bitterbal, friet,并不需要尝每一种 street food 才算旅游。
二是荷兰的日本料理很棒。这次去荷兰的一个原因就是玩游戏注意到历史上有 Deshima 这样一个日荷交汇点,相信两国文化之间有很多影响。来到荷兰尝试了几家品格日本料理,十分正宗。与朋友在非著名城市有幸品尝了一家米其林一星日本料理,味蕾不会说谎,这家店开回日本本土也可以轻松摘星。
咖啡
🇮🇹意大利
Rome 的 Faro(, )。著名的咖啡专门店,远离景区。试了热 cappuccino 与冰 latte,有点儿小失望。只能说优秀但非绝伦。但我强烈推荐这家的 maricordo,一种 maritozzi 的变种。常见的 maritozzi 蛋糕中涂满大量的奶油,但其实多吃两口会容易腻。Faro 的 maricordo 在奶油馅料中改革,加入了柠檬汁与松子,巧妙地中和了大量奶油的腻。配合一杯热咖啡,是愉悦与放松的味道。我不建议为了咖啡而来 Faro,但是如果你住的酒店和我相似,离 Faro 很近,早晨 9 点可走路到 Faro 吃一个 maricordo + cappuccino,然后慢悠悠地走向景区。
Rome 的 Caffè Tazza D’oro(, )。本身 espresso 没话说,顶级的味道。但是这家店里万神殿只有一个路口,于是店内外挤满了游客,体验很差。只建议人少的时候来喝。意大利咖啡本身都不错,并不一定要专门去某一家,街边随便一个店喝一个 espresso 都不会太差
Firenze 的 ditta Artigianale。我只推荐在中央市场 Mercato Centrale 开的 Pop-up(?) 分店()。这家分店似乎是 ditta Artigianale 开业十周年的庆祝的一部分,不知道是否会永久开下去。在这家分店点的热 latte 可以说是满足了我对咖啡所有的追求:咖啡稳重、牛奶没有掩盖咖啡的味道而是与之相辅相成。配上店内的开心果酱馅可颂,真是一个完美的早餐。但我之后又尝试了其他分店,有靠近景区的、有 Rvier Arno 南岸的,结果不尽如人意,似乎分店间的品质不稳定。
🇩🇪德意志
Rösterei VIER(, ) 与 Cøffe(, ) 都十分平庸。
Pure Pastry(, )的 flat white 差强人意,减分项是这家店开在了一个室外集市之中,于是坐满了购物休息的人。我去的时候也是想找座位休息,却找不到座,只能干着急。
🇳🇱荷兰
在荷兰,酒店终于有正常的胶囊机了。酒店提供的 illy 与 Douwe Egberts 牌胶囊可以勉强接受,AH 又好吃,于是就没有早餐去咖啡馆的必要。 有些遗憾这次在荷兰正巧遇到雨天,有很多天都赶着避雨,并没有在阳光下坐下,悠闲地喝一杯咖啡的机会。 少有的几次在外面喝咖啡: back to black, Nom Nom,Round&Round Rotterdam,都中规中矩,可以喝,没有大爆雷。
博物馆
Galleria degli Uffizi (乌菲兹美术馆)与 Rijksmuseum (Amsterdam 国立美术馆)都非一日即可逛完的博物馆。很容易在馆内一晃 3 个小时而不自知,建议合理安排时间。
梵高博物馆。馆藏其实一般,梵高最出名的几幅画都不在梵高博物馆,甚至不在荷兰。这个博物馆最有趣的部分其实是梵高的弟妹乔安娜:梵高一辈子想发财没成,弟弟提奥也努力卖梵高作品,还没成。乔安娜在兄弟俩先后离世之后面对梵高留下的 400 多张画,开始了推销员生涯,最终令世界认识到梵高。所以这馆其实可以总结为【男的不行】。
Mauritshuis (毛里茨之家)是这次旅行中最爱的博物馆。不仅是因为藏品中有世界最著名的原创同人作品、シャフ度的原点、《带珍珠耳环的少女》,其建筑本身也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我对经典洋馆建筑的所有期待。唯一遗憾是与博物馆相邻的 Binnenhof(荷兰国会议事堂)与 Ridderzaal(骑士厅)都在维修,根据新闻,2028年前都不一定能修好。以我对草台世界的认识,估计 2030 年前都无缘参观。
米菲博物馆(Nijntje Museum)虽然叫做 Museum,但整体的风格更像 daycare/kindergarten:馆内关于米菲的原画少得可怜,大量家长带着10岁以下孩子来馆内玩泥巴打滚儿。 于是我只能无助地看着世界上最可爱的小兔崽子与世界上最可怕的小兔崽子们。看完馆藏,想逛纪念品商店却不得,Google 下发现:本馆并无 gift shop,想买纪念品,请前往街对面的另一个博物院的 gift shop。这还不算什么,这个 gift shop 的商品选品竟也格外吝啬,荷兰任何一个连锁百货商店、博物馆、飞机场商店都有玲琅满目的各种联名款米菲商品。米菲博物馆所在的 Utrecht 为荷兰第四大城市,有大学城的年轻活力,时间允许值得一逛,但为了米菲博物馆而去,肯定会大失所望。
出行
荷兰的公共交通超过我的预期。日本有如机器一般精确的 A++ 级铁道交通,荷兰与之肯定有差距。但和北美这种没车寸步难行的 F 级城市规划相比,荷兰的公共交通简直就是 A。不论是 Amsterdam 市内的 GVB,还是荷兰跨城市的 NS 铁道网络,这些列车至少是相对可靠的。有一些延误,部分车型老久、缺乏清洁,但是在晚上 10 点多,我想从 A 市到达 B 市,轨道交通至少是一个可以信赖的选项。而在美国,这个选项是不存在的。
相比荷兰,意大利与德国的公共交通就不太靠谱了。特别是德国铁路 Deutsche BAHn,实在太差了。行前已经对 Deutsche BAHn 的糟糕情况略有所闻,但真正体验还是突破了我能接受的下限:下飞机坐的第一班车就晚点 45 分钟;列车上的信息系统会提示下一站是开哪侧车门,(等等,轨道交通为什么会有车门在哪一侧开都不确定,需要临时变更的情况?)这条信息在到达前反复变更,于是包括我在内的几个乘客在列车中原地打转。这种情况都不能称之为意外,已然是系统性损坏。美国的很多光怪陆离的现状可归结为【如果一个东西没坏,那我们就继续将就用】,Deutsche BAHn 对自己的系统没有这种冷冰冰的审视,无论坏没坏,全都是可以【继续将就用】。
旅途中注意到这些城市抽烟的人都比我预想得多。在北美与东亚,我已经很少见到路上行人抽烟,但是这次旅行中在这几个国家,注意到路上有很多烟民、甚至年轻烟民,有停住来一根的,也有边走边抽的。抽传统烟与抽电子烟都有。这种奇怪的违和感在荷兰最强烈,本以为荷兰和美国一样有大麻除罪化,便假定荷兰会像美国一样,街上没人抽烟,烟民都回家飞叶子去了。不想荷兰与其他几个国家一样,大街上有事没事来一根烟。
这次游历的几个国家,依然有大量的手动挡汽车,这似乎是历史与政策多种原因的产物。手动挡爱好者总强调驾驶感,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驾驶感这个概念其实是不存在的,更多的人只是需要一个从 A 点到 B 点的交通工具。不知未来电动爹车普及之后,欧洲会不会全面转向自动挡汽车。
结
为什么全篇一句都没有提🇧🇪比利时?因为我只去了比利时的 Antwerpen,这个地方属于比利时的荷语区:居民说荷兰语,标识用荷兰语,从安特卫普中央车站出来就是一间荷兰超市 AH。翻翻历史“南荷兰自古一来就是荷兰联合王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小撮比独分子,把神圣不可侵犯的南荷兰从祖国中分裂出去……”呃,我的意思是,没有什么自古以来,也没有什么神圣不可侵犯。在博物馆看展,人类为了【不朽】不断做出了多么荒唐的事情。而几百年后的人只是拿 iPhone 拍摄或自拍,然后转身离开。
在比利时可以逛荷兰的超市,在德国可以吃到意大利 gelato 冰淇淋,在意大利可以买到日本的 uniqlo 与美国的 iPhone。国境线早已模糊,每一个个体只是想过好自己的生活。年轻一代否定传统,不断试错,开创未来才是我这次旅行中感受到的理念。
虽然这么说,但在 Rotterdam 的一夜,邻桌一对荷兰人把酱油一股脑地淋在 edamame 上,我的血压还是上升了一点点。
“不行的,这个神圣不可侵犯。”